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价格 http://www.bdfyy999.com/index.html栏目介绍
《彤心飞传》是由医院心脏科刘彤教授与郑州医院心内科谷云飞共同打造的心血管前沿文献速读栏目。该栏目秉承“专注、坚持、积累”的理念,致力于每期精选并深度解读国际顶级期刊上的心血管领域最新文献,从而让国内专业人士能够及时跟踪学科发展动态,把握前沿资讯,获取最新的研究结论。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cardiomyopathy,HCM)是一种以左心室肥厚为特征的心脏疾病,其发病原因可能涉及肌小节蛋白编码基因或相关基因的突变,或者病因尚不明确。随着病情的逐渐恶化,部分HCM患者会出现左心室收缩功能障碍,导致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ventricularejectionfraction,LVEF)低于50%,这种情况被Harris等人定义为终末期肥厚型心肌病(End-stagephaseofhypertrophiccardiomyopathy,ES-HCM)。在HCM患者群体中,ES-HCM的发生率大约在4%至8%之间。从确诊到需要心脏移植或面临死亡,这一过程大约需要7±2年的时间,明显快于一般的HCM患者。因此,早期识别那些可能发展为ES-HCM的HCM患者显得尤为重要。然而,目前国内外对于ES-HCM的发病影响因素以及预后情况的研究尚显不足。
最近,福建医院的洪华山教授团队在《ESCHEARTFAILURE》杂志上发布了一项研究,该研究旨在深入探讨ES-HCM的发病影响因素以及预后情况,从而为疾病的早期干预和治疗策略提供有力的支持。
该研究涵盖了年月日至年9月30日间福建医院收治的HCM患者的首次住院病历资料。研究过程中,将LVEF小于50%的HCM患者定义为ES-HCM,并按照性别和入组年龄(±3岁):4的比例,从这些病历资料中随机选取LVEF≥50%的HCM患者作为对照组。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团队筛选出了与ES-HCM发病相关的因素;同时,运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对各组患者的心脏移植或全因死亡等不良事件进行了比较分析。图展示了ES-HCM组及HCM组患者的纳入流程。该研究共纳入了例HCM住院患者,其中ES-HCM组患者有50例,而LVEF≥50的HCM组患者则有例。通过对比发现,ES-HCM组患者的心脏移植或全因死亡累计发生率显著高于HCM组(LogRank,P<00),这一结果在图2中得以清晰呈现。此外,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进一步揭示了与ES-HCM相关的多种影响因素。这些因素包括:首次出现症状的年龄、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心率、QRS时限、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房前后径(LAD)以及最大左心室壁厚度(MLVWT)。具体而言,随着首次出现症状年龄的增加,ES-HCM的风险有所降低;而NYHA心功能分级越高、心率越快、QRS时限越长,以及LVEDD、LAD和MLVWT的增大,都会增加ES-HCM的风险。这些发现为疾病的早期识别和干预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为了更深入地探讨ES-HCM的预后情况,研究还绘制了Kaplan-Meier生存曲线。结果显示,NYHA分级和心率与ES-HCM患者的不良预后显著相关,包括心脏移植或全因死亡等事件的发生。这一发现进一步强调了早期识别和干预ES-HCM的重要性。图2展示了ES-HCM和HCM患者在无心脏移植或全因死亡事件情况下的Kaplan-Meier生存曲线。通过对比发现,ES-HCM组患者的生存时间显著短于HCM组,这一差异在LogRank检验中具有统计学意义(P<00)。这一结果进一步证实了ES-HCM患者的心脏移植或全因死亡累计发生率高于HCM组。图3描绘了多种因素对ES-HCM患者发生心脏移植或全因死亡的影响。通过分析,我们可以观察到各个因素如何独立或共同作用,从而影响患者的生存状况。这一图表为深入理解ES-HCM患者的预后提供了宝贵的视觉参考。表:ES-HCM的单变量及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
结论:
ES-HCM的预后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包括患者首次出现症状时的年龄、NYHA分级、心率、QRS波时限、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房直径(LAD)以及室间隔厚度(MLVWT)。特别地,NYHA分级和心率与ES-HCM的预后呈现出显著的相关性。
文献出处:ESCHeartFail,20DOI:/ehf5专家简介:洪华山,现任福建医院副院长,兼任福建省血管衰老重点实验室主任,拥有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及博士生导师的职称,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被评为福建省优秀专家。他在老年心血管内科领域有着深厚的造诣,特别是在心衰和血管衰老的研究方面有着系统的见解。他主持了4项国家自然基金和0项省部级科研项目,近期在《AdvancedScience》、《AgingCell》等知名期刊上发表中英文论文80余篇。洪教授在血管衰老研究领域表现尤为突出,尤其在肠道菌群及其代谢物对血管衰老的影响方面处于国际领先地位。他荣获了多项省科技进步奖,包括二等奖项、三等奖5项(均为第一作者),还曾获得中国康复医学会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和福建医学奖一等奖。同时,他还担任多个学术职务,包括中国医师协会心衰专委会常委等,是《中华老年医学杂志》等期刊的常务编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