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喝点红酒可以软化血管?冬奥会期间天然降雪越多越好?核能供暖的热水也带核辐射?这些问题的答案当然是否定的。1月15日,“智止流言探求真知——年度‘科学’流言求真榜”正式揭晓,多位权威专家以主题演讲形式,破解年度十大“科学”流言,并总结出流言背后的五大规律。
自年开始,北京市科协联合有关部门发布每月“科学”流言榜,至今共发布条,并连续八年举办年度十大“科学”流言求真榜发布活动,评选当年最具代表性的科学类流言,邀请各领域的权威专家参与解读工作。
通过对年度十大“科学”流言的性质及传播规律进行解析,可将其分为混淆概念、成见效应、不当联想、主观推断、惯性思维五大类别。
混淆概念,是指用一些看起来很专业、高深的科学词汇、看似“高大上”的伪科学概念炮制出流言,混淆原本正确的科学理念。例如流言“接种新冠疫苗将导致病毒‘免疫逃逸’”“口罩消毒残留物会致癌,用前要抖一抖”,如果人们科学素养不足或不够理性,很容易上当。
而对于不熟悉的科学技术,公众总会从最初的印象出发得出结论,而这往往是一种缺乏科学证据的偏见。如流言“核能供暖的热水带有核辐射”“隔空充电有辐射危险”就是利用成见效应,借助公众“先入为主”以及“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理传播。
面对自身关切的信息,公众容易进行不当联想,中了流言的圈套。如流言“每天喝点红酒可软化血管”“‘三高’人群不能吃蛋黄”,把可能性或相关性当成因果性和必然性,信息在口耳相传中就会“变味”。
如果对前沿科技缺乏系统了解,从而通过主观推断得出结论,也容易滋生谣言。例如流言“航天员一到空间站就吃胖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会频繁掉线”,其实航天员面部圆润,是特定环境下体内血液再分布的正常现象。
另外,惯性思维常常会左右人们的思想,特别是广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