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迪科技日报记者盛利
6月30日,记医院获悉,该院于6月15日下午进行了一场多学科联合紧急救治,为一名1岁8个月的扩张型心肌病(以下简称扩心病)终末期患儿明明(化名)进行小儿心脏移植手术。这场手术创下了整个西南地区患者接受心脏移植手术年龄最小的纪录。在6月29日,明明恢复良好,顺利出院。
出生仅4个月被诊断为“扩心病”心脏移植供体奇缺
明明出生仅4个月就被诊断为“扩心病”,相比正常孩子的心脏要大一些,心脏收缩功能不好,根据评估,明明能够活到5岁的概率只有50%,父母随时都在为他提心吊胆。
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主任安琪教授告诉记者,为治疗明明的病症,孩子的父母带着明明从南充来到四川大学医院,虽接受了一系列治疗,但由于心脏已经无法再正常工作,心脏移植是挽救他生命的唯一途径。“给幼儿做心脏移植手术,因为配型、年龄、血型等非常严格的要求,所以最大的难度在于供体奇缺。”他说。
今年2月,医院的电话,希望的曙光第一次被点燃。目前正好有合适的捐献者,医院通知可以手术。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手术的准备过程中,医生发现供体的腹腔已经被感染,不符合移植的条件,手术无法继续……
4个月的等待时间过去了,明明的病情逐渐加重,发生呼吸急促的频率加快,多次因为肺部感染而入院,医生一次次把他从生死线上抢救回来。但是药物治疗的效果并不理想,心脏移植还是唯一的办法。
再一次悬着的心又被提了起来。6月10日,明明的父母再次接到医院的电话。这一次,一个只有1岁多的孩子,却要面临一场生死考验。
多学科团队协作幼童重获“心”生
“虽然医生团队有20多年经验,但是给年龄如此小的患儿做心脏移植手术,我们是第一次。所以我们团队前期做了仔细的评估和管理,包括成立多学科小组,术后的监护管理和安抚。”安琪教授说,与成人心脏移植相比,儿童心脏移植需要更高超、精细的外科技术,手术中可能发生的意外和不确切因素更多。
6月15日,在安琪教授团队的倾力合作下,手术历时3个小时顺利完成。
在安琪教授眼里,最困难的问题除了供体的奇缺、团队的协同和处置能力,“小孩的心脏移植在围手术期的管理上要求更高,如何预防感染,手术的心肌保护,停机等都有一定难度。”
术后第一时间,明明被送到了重症监护室。小儿ICU主管医生邓丽静、护士长唐梦琳和她的团队接过了术后照护的接力棒。
为了保证患儿术后成功康复,安琪教授团队从三方面做了管理评估,第一是单间隔离保护性的隔离;第二是充分评估用药剂量,进行精准的制定;第三是派有10年以上经验的护理组长、有器官移植手术经验的医生。
强有力的生命支持、持续的心电监测、呼吸机的辅助通气、密切的血气分析……一系列精心治疗和护理,明明在重症监护室安全地度过,6月19日就顺利摘下了呼吸机,6月26日回到了普通病房。
心脏移植只有捐献是唯一来源
年,医院开展了首例心脏移植手术之后,因为种种原因搁浅,直到年这项技术才重新启动。年,心脏大血管外科共完成心脏移植手术20余例,目前,在医院排队等待心脏移植手术的患者有40余名。
“相比肾脏移植、肝脏移植等,心脏移植开展的难度更大。”安琪教授表示,肾脏、肝脏移植除了捐赠之外,还可以活体移植,但是心脏移植,只有捐赠是唯一来源,供体少,也就导致了手术难以开展。
“我们很欣慰地看到,随着社会进步,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生后捐出器官,这也是生命延续的一种方式。”安琪说,这是他做这台心脏移植手术最大的感受。
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主任安琪教授介绍病情四川大学医院供图
医院护理团队为患者进行手术后护理四川大学医院供图
编辑:张琦琪
审核:王小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