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秦小唐。
最近小唐看到一个有些“惊悚的案例”:有位网友的父亲因“心源性猝死”骤然离世,父亲生前曾买过重疾险(小唐目测应该是不含身故责任的),其中有一项是急性心肌梗塞,保险公司要求必须尸检才能证明符不符合赔付标准,他该怎么办?
必须尸检才给赔吗?
可能是的~
猝死按照发病原因一般分为心源性和非心源性两种,由心脏原因引起的就是心源性猝死。在所有猝死的案例中,心源性猝死最为常见,大概占据了八九成以上。
导致心源性猝死的病因有很多,比如冠心病、肥厚型和扩张型心肌病、心肌梗塞等等。
回到这起案例中,为什么必须尸检?因为如果不进行尸检是无法判断病因的。到底是冠心病?心肌炎?心梗?或者是其他?
小唐上周的发文讲过(重疾险确诊即赔,这是个不美丽的误会),行业目前“公用的”重疾险定义包括25种重疾,能做到确诊即赔的真的只占少数,基本可以分为三类:
确诊即赔型
实施了约定的手术型
达到约定的状态或持续一定的时间型
25种重疾中,和“心脏”相关的重疾有2种,一种就是前文提到的急性心肌梗塞;另一种是冠状动脉搭桥术(或称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这2种都不是确诊即赔型,属于实施了约定的手术或者达到约定的状态才给赔!
急性心肌梗塞须满足下列至少三项条件:
(1)典型临床表现,例如急性胸痛等;
(2)新近的心电图改变提示急性心肌梗塞;
(3)心肌酶或肌钙蛋白有诊断意义的升高,或呈符合急性心肌梗塞的动态性变化;
(4)发病90天后,经检查证实左心室功能降低,如左心室射血分数低于50%。
而冠状动脉搭桥术需要实施开胸手术: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心导管球囊扩张术、激光射频技术及其它非开胸的介入手术、腔镜手术不在保障范围内。
“保病不保死”,
遇到猝死真的很
如果单纯按照重疾险的定义,其实哪怕尸检出原因是急性心肌梗塞都不一定能赔。因为条款中临床表现、心电图、动态性变化、和发病90天后指数等等都不可查。
但实际判例中,法院其实并不只看条款怎么写的,主要还是看临床症状是否足够严重。而死亡已经是最严重的后果了,所以尸检出原因后拿到赔付并不难。
造成网友“两难”的选择,和互联网流行的“消费型”重疾险脱不开关系(没有发生保险事故,到期后投保人不能得到任何保险金的就是消费型保险)。
消费型重疾险一般分为:
A.带身故责任,身故保额=基本保额
B.带身故责任,身故保额=max(累计保费,现金价值)
C.不带身故责任
长期以来,在消费型重疾险的“鄙视链”中,一直有CBA的之势。由于不带身故责任的重疾险价格便宜,保险杠杆率更高,一直更受市场的青睐,甚至“不带身故责任”还成为了消费型重疾险的卖点之一!
但从这个案例,我们确实需要反思重疾险附加身故责任的合理性。尤其是遇到猝死,简直就是个。
不过小唐想说,要也很简单。带身故重疾险的底层逻辑,是重疾险+寿险。买了不带身故责任的重疾险,也别忘了再配置一份定期寿险。
猝死离我们并不遥远
年11月27日上午11时30分,《追我吧》及高以翔所在经纪公司发布声明称,27日凌晨在浙江录制现场发病入院抢救的台湾艺人高以翔经近3个小时抢救无效后去世,死亡原因也是心源性猝死,年仅35岁。
《中国急救医学》今年2月刊发了一篇对于猝死的研究论文,猝死的年龄分布中:20-40岁的中青年占了大半(我国猝死者的平均年龄只有43.8岁,、的“锅”啊~)
此前,弘康人寿披露的年上半年理赔年报中,猝死已经位列男性重疾赔付的TOP1。
小唐提示大家:部分人群在发生猝死之前身体会有一些征兆,比如头晕、恶心、心慌、胸闷,如果出现这些症状,就应该及时停止运动,休息,否则容易发生意外。
还有就是,余生很贵,对自己好一点。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