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蒋祖勋,年毕业于湖南医科大学。医院心内一科主任。医院心电功能科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心律失常的诊断与治疗,建立心电信息管理系统,策划和组织每年南方会议的心电学论坛。现任心电生理和起搏学分会无创电生理剂基础研究专业学组成员、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心电学技术分会委员。年参加广东省科技项目《基于区域医疗的心电技术平台建设》。
巨大倒置T波
一.巨大倒置T波的定义
可以用高尖、对称、双相、低平和倒置等词描述T波的形态。
根据振幅不同,倒置的T波分为倒置T波、深倒置T波、巨大倒置T波。在I、Ⅱ、avL、V2~V6这些QRS波主波向上的导联,倒置T波振幅1.0mV为巨大倒置T波。
巨大倒置T波常见于肥厚型心肌病、急性非sT段抬型高心肌梗死和神经系统疾病
二.巨大倒置T波分类
巨大倒置T波有很多类型和临床疾病谱,但3种类型最常见:Niagara瀑布样T波,缺血性巨大倒置T波和心尖肥厚型心肌病巨大倒置T波。
1.Niagara瀑布样T波
心电图特征有包括:
①巨大T波倒置:倒置T波振幅多数1.0mV,有的可达2.0mV;常出现在胸前导联,集中在V4~V6导联,也可出现在肢体导联,QRS主波为负的导联可以出现宽大直立T波;
②T波演变迅速,持续几日可自行消失;
③T波宽大畸形:这种异常宽大T波的形成和T波前肢与ST段融合、后肢与隐匿、倒置的U波融合有关;T波的开口及顶部都增宽,T波最低点常呈钝圆形;两肢明显不对称,前肢和后肢向外膨出或向内凹陷,T波不光滑,有切迹和顶部圆顿;
④不伴sT段偏移及病理性Q波;
⑤QTc间期显著延长是重要的特征,常延长20%或更多,最长可达0.7~0.95s;
⑥常伴快速室性心律失常。其常见于颅内出血,尤其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也见于颅内损伤、急性脑梗塞、大脑静脉血栓、脑外科手术、垂体冷凝破坏术、阿斯综合征发作后以及有交感神经兴奋性异常增高的急腹症等患者。
目前认为其发生机制与交感神经过度激活,释放儿茶酚胺造成的心肌损伤有关。
2.缺血性巨大倒置T波
心电图特点包括:①异常T波出现于梗死区对应导联,T波幅度增大;
②面对缺血面导联两肢基本对称、呈冠状T波改变;
③基底部可宽可窄、波谷较尖锐或较圆钝;
④常伴病理性Q波、sT段改变和QT间期延长。心肌缺血影响到复极,产生缺血性巨大倒置T波。但缺血如何在其中发挥作用、离子的机制等都还不十分清楚。
一些临床研究指出:在急性心肌梗死,产生巨大倒置T波代表了心肌存活。相对于不产生巨大倒置T波组,产生巨大倒置的T波组的酶学水平较低、病变血管较少、丢失R波恢复机会增大、预后较好。
3.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巨大倒置T波
心电图特点包括:
①巨大倒置的T波出现在V4~V6导联,倒置的T波电压异常升高,呈T4Tv5;
②两肢略不对称,前肢下降较缓、后肢上升较快,基底部较窄;
③伴有中胸及左胸(v4~v6)导联R波幅度升高,这是心尖部肥厚心肌除极向量增大的结果。但与一般左室肥厚的心电图不同,其增高的R波表现为Rv4Rv5Rv6;
④且伴有sT段十分明显的压低;
⑤多次心电图无明显的动态变化;
⑥心电图无异常Q波,QT间期正常,电轴正常等。此型巨大倒置T波由日本学者SAKAMOTO于年首先描述。具体的机制仍然不十分清楚。心尖肥厚本身决定着这种巨大倒置的T波的形成,并和R波的增高有密切的关联。
四.诊断和分析
巨大倒置T波的上述3种类型,代表了3种截然不同的发生机制。
尽管具体细节仍不十分清晰,从命名上已经暗示了各型后面的临床疾病谱和可能的病因。
临床具体情况不是3种典型的巨大倒置T波类型以及从这种类型的机制折射出来的疾病病因所能完全概括的。
各型巨大倒置T波之间也会有交叉,例如,心肌缺血可以产生Niagara瀑布样改变。
除了上述3种典型的巨大倒置T波类型外,还有许多其它的原因可以产生巨大倒置T波;可列举的有:皮肌炎、药物过敏或中*(洋地*、钙拮抗剂、麻醉剂、H1拮抗剂)、电张调整、肿瘤侵犯心脏、电解质紊乱、低温等。
这些情况下的巨大倒置T波的发生机制也不可能用3种典型机制就能解释的。
年(AHA/ACCF/HRS心电图标准化和解释的建议》在心电图报告中对巨大倒置T波进行描述,并分析最常见的原因。
还建议结合其它心电图特点及患者的临床情况,做出最可能的心电图诊断,此时与既往的心电图进行对比分析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1PenttiM.Rautaharju,BorysSurawicz,andLeonardS.Gettes,eta1.AHA,ACCF/HRS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