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栏目以一个简洁的临床病例开场,通过回顾最新的文献和证据,使用问题与回答的形式,让读者迅速获得最新知识并且能优化临床实践。」
在肥厚性心肌病病人中评估冠脉微血管障碍
CardiovasRevascMed16()-8
「65岁白人男性,吸烟史,高血压,家族性肥厚性心肌病。主诉劳力诱发的胸部不适与气短3月。超声心动图提示左室收缩功能正常,EF=69%,室间隔厚度22mm。收缩期二尖瓣前向运动(SAM)导致中度二尖瓣返流及动态左室流出道梗阻(峰值压力阶差62mmHg)。SPECT提示下壁基底部与心尖可逆性灌注缺损。」
心肌灌注SPECT成像(A为负荷相,B为静息相;上图为心尖部,下图为下壁基底部)
「接下来,病人接受桡动脉入路的诊断性冠脉造影检查,没有发现任何显著狭窄,不足以解释已经证实的心肌缺血。我们决定进一步探查病人的心外膜冠脉与微循环。静脉注射腺苷(ug/kg/min)用于诱导稳态最大充血,并应用压力温度导丝测量冠脉前降支的血流储备分数(FFR)、冠脉血流储备(CFR)、与微血管阻力指数(IMR)如下表:
「该病人前降支的CFR降低,IMR升高,符合微血管阻力增高。FFR为0.91,支持前降支区域没有显著的心外膜冠脉狭窄。」
问题1:肥厚性心肌病(HCM)的心肌缺血有什么特点?通常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回答:许多肥厚性心肌病病人的心肌缺血是无症状的。反过来讲,胸痛虽然是HCM的常见症状,但不是可靠的缺血标志。典型的活动后或餐后心绞痛相对少见,HCM病人经常主诉发作时间比较长的非典型胸痛。心肌缺血是造成HCM多种致死性并发症的原因,比如室性心律失常、猝死、进展的左室重构与收缩功能障碍。在一些病人中,室性心律失常和猝死可能是心肌缺血的首发表现。
我们对于HCM病人的心肌缺血机制至今还没有充分理解。一些病生理特征包括小血管密度降低、纤维化、心肌细胞重排、左室舒张末期压力增高已经被证实。更重要的是,HCM病人小冠脉的结构异常被认为是导致心肌缺血的原发异常(primaryabnormality),尽管其机制不明。
问题2:冠脉微血管病变(CMD)在HCM病人的心肌缺血中占有什么样的地位?
回答:具有心肌缺血的症状及证据,但冠脉造影正常,这种情况在HCM病人中相当常见。在过去的10年中,很多研究提示HCM病人冠脉储备下降,但没有显著的心外膜冠脉病变,是由于冠脉微血管受损造成的。CMD是HCM的常见特征,而且CMD并不局限于肥厚区域的心肌,而是在HCM心脏的广泛分布,这一点也说明小血管受累在其病程中的基础性作用。在携带肌节蛋白突变基因的HCM病人中,心肌纤维化和微血管功能损伤更为严重。
PET检测的充血状态下心肌血流量是HCM病人不良预后的最强预测因子,如果MBF小于1.1ml/min/g,则病人的死亡率升高9.6倍。
问题3:HCM病人的CMD是如何导致临床事件的?
回答:以下图总结。EuroHeartJ(35),-11
问题4:IMR的正常值与诊断切点分别是什么?
回答:IMR是目前诊断冠脉微血管功能障碍的最佳指标,重复性好,不受血流动力学影响。遗憾的是,目前尚没有公认的IMR「正常值」或者「诊断切点」。综合文献报道,目前不同研究中使用的切点总结如下表:
问题5:原发性的左室肥厚(LVH)与继发性的LVH有什么区别?
回答:HCM造成的LVH为原发性,继发性的LVH包括高血压,主动脉瓣狭窄等。以HCM和高血压为例,将这两种LVH对比如下CircJ(80)-64: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